富春包子寄乡愁
陈森兴 
 
每年春节前,扬州的亲戚总会给我快递富春包子。一箱包子传递的不只是美味,更多的是勾起我年轻时的回忆,承载我绵绵的乡愁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研究生毕业分回上海工作,当时妻子还在扬州谋职,我常去扬州探亲,一来二去扬州自然而然成了我半个故乡。我也慢慢习惯了扬州的风俗。扬州素有文化名城之称,包子也是扬州饮食文化的一个符号。那时候上海人的早饭主打的是泡饭咸菜、大饼油条,而扬州似乎有更多的选择,例如黄桥烧饼配豆浆,更诱人的是各种包子,富春的、共和春的、小饮食店的,甚至摊贩的,冶春的蒸饺大概也可归入包子的大类。最能代表扬州包子文化的当是富春包子。与上海大街卖的包子相比,富春包子“更杂”,上海的包子无外乎肉包、菜包、豆沙包三个大众品种,而富春包子几乎包罗万象,有三丁包、笋肉包、菜肉包、蟹黄包、梅干菜包、香菇菜包、翡翠烧卖、细沙包、千层油糕等十来个品种;“更精”,蟹黄包将蟹黄嵌入肉馅,美味交织,菜肉包一口下去还透出青翠的绿色,千层油糕层次分明;“更细”,包子皮薄馅厚,嚼劲好,蓬松与柔韧相辅。每天清晨起来,厨房里的笼屉已冒着蒸汽,似乎在赶走冬日的寒气,热气腾腾的包子几口下肚,倍添精神,至午不饥。

   更有意思的是,每年春节岳父家都要自己动手制作包子,那时候家里可热闹了,充满着年的气氛。小舅子买来面粉,小姨子买来肉、豆干、粉丝、青菜、豆沙等馅料,我则在老婆大人的指导下做苦力,和面、揉面,岳母负责调度指挥,岳父在一旁抽着烟眯起眼笑嘻嘻地瞅着大伙儿忙得不亦乐乎,电视机里不时传出喜庆的乐章。不一会儿,准备工作全部就绪,大伙儿说说笑笑七手八脚开始包包子。各人手艺不同,包得五花八门。最令人发笑的是年幼的小舅子也来凑热闹,笨手笨脚包得奇形怪状。炉子上蒸包子了,煤炉调大了火,蒸汽呼呼地向上蹿,屋子里一片氤氲,家里充满了团聚的气氛,好一幅家庭迎春图!妻子早就调到上海了,我很久没有这种大家庭团聚自得其乐的体验了。也许时过境迁,大家现在逐渐习惯于超市的速冻包子,家庭制作包子已很少见了,此情此景不再,但那份年味委实让我十分留恋。
上海各地美食荟萃,富春包子在我心中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。有趣的是,女儿每年从海外回来也嚷着要尝富春的细沙包。她没有当年扬州生活的经历,她要享用的只是醇厚的美味,而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包子寄乡愁的情愫。
 
            该文发表于2016年2月20日《扬州晚报》
 
作者:   发布时间:2017/6/1   浏览次数:12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