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春的足迹《技艺与文化》(一):富春花局与花卉种植园
前    言
 
    富春品牌始创于清光绪十一年(公元一八八五年),一百多年来,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经营,已逐步形成了“花·茶·点·菜·宴”的结合并以其独有的餐饮经营特色、精湛的烹饪制作技艺和百年形成的企业历史文化享誉中外,被公认为淮扬菜点的正宗代表。
    地处市区得胜桥的富春茶社是“富春”之根,为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,是一座始以花局起家,又以茶社兴盛,再以餐饮享誉的百年老店。“中华老字号”、“国家特级酒家”、“中华餐饮名店”等国家级殊荣集于一身;“中国名菜”、“全国金鼎奖”、“中华名小吃”等顶级大奖令同行称羡。蟹粉狮子头、大煮干丝、拆烩鲢鱼头、文思豆腐、富春鸡、三丁包、千层油糕、翡翠烧卖、蟹黄包子等皆为富春招牌菜点,经久不衰。“富春茶点宴”、“富春三头宴”、“富春四季宴”等特色宴席名不虚传。被誉为“一江水煮三省茶”的富春“魁龙珠”茶百年传承,浓郁淳香,香飘万里。2008年,“富春茶点制作技艺”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0年10月,“富春”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百年富春在餐饮界的地位。
   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发展百年富春的传统特色和技艺文化,笔者以富春的足迹《技艺与文化》为由头,用连载的方式,系统的阐述富春之路,让百年传统特色与技艺文化代代相传。以下系列文章不妥之处,敬请谅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周建强)
 
 
目     录
 
     (一)富春花局与花卉种植园
 
     (二)一江水煮三省茶·富春魁龙珠
 
     (三)天下一品·富春三丁包
 
     (四)富春双绝·千层油糕与翡翠烧卖
 
     (五)浅谈“富春茶点制作技艺”与文化
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
 
     (六)富春菜肴的发展史
 
     (七)“富春茶点”必不可少的二款佳肴
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“富春肴蹄”与“富春烫干丝”
 
     (八)淮扬豆食菜肴的代表
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富春“文思豆腐”与“鸡汁干丝”
 
     (九)百年特色——淮扬“富春茶点宴”
 
     (十)说说“富春三头宴”
 
     (十一)淮扬风味“富春四季宴”
 
     (十二)富春品牌的发展
 
     (十三)其它(待续)
 
 
 
富春的足迹《技艺与文化》(一):
 
富春花局与花卉种植园
 
    扬州富春茶社是在富春花局的基础上创设的,在富春茶社长期发展的过程中,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风格——“花、茶、点、菜、宴”的结合。茶社同花局的经营,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因此,谈富春得从花局谈起。
    早在前清光绪十一年,即公元一八八五年,陈霭亭先生,以挑花担叫卖于扬州城街头巷尾为生,积些银元后,租赁扬州得胜桥一个巷内(后称富春巷)民房十余间,并几分空地,创设了富春花局。原始资本为铜钱,一千二百吊(合银元八百元)。几分空地,开辟为一个小小的花园。雇用花工四人,栽培四时花卉和创作各种盆景应市。
    富春花局开业时,自种自销,营业毕竟有限,后来象牡丹、春梅等应时花卉,本园所产,往往供不应求,势必要向外购进“熟货”(即成熟的花卉)应市,其来路一是向苏州、上海产区购进;一是向本地的堡城、宝塔湾等处的“园户”购进。这样,富春花局就从自种自销发展为有种有销。在销路方面,开始时,限于本地,以后逐步向高邮、宝应、泰州、兴化、淮阴、靖江等地推销,业务随之扩大。
    富春花局能够得到发展与当时扬州的经济基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,尤其是在清廷实行“盐票”制度以后,扬州成为两淮盐务的中心,商业繁荣,盐商墨客云集,文风鼎盛,“雅士骚人”毕至,玩“花”有人,花局逐运而兴。“大户人家”如地主、士绅、富贾,尤其是那些家财巨万的盐商,为了在他们的庸俗腐朽的生活中,添上一些“风雅”,他们常年买花,以作厅堂的点缀,这是富春的头等主顾。“号家”如盐号、木行钱庄、银楼等具有规模的商号,也讲究以花卉盆景作为摆设,还有规模较小的号家,富春可以“租花”给他们陈设,按月或按季收取租金;“用户”如茶叶店,则为珠兰、茉莉的大主顾。他们买回“花头”,作窨茶之用,“闲门”(妓院)也是花局常年主顾,他们主要是买“花头”,穿花佩戴。还有一种“花贩”,向富春买了花,到大街小巷叫卖,此外每逢人家有婚丧喜庆,花局都有生意可做,逢年过节,更为热闹,买两盆碧桃或牡丹送人,确实是一种高尚礼品。富春花局在一段时期内,每年的营业额少则二、三千元,最多时一年达四千余元。估计每年的利润当在千元左右。那时候,家店不分。利润的一部分为家庭所消费,一部分继续投放在花卉上,象白兰、建兰、珠兰、京松、玉松、杜鹃等细种花卉都有二千盆左右。花局的经营必须建筑在商业繁荣的基础上,有极大的依存性,同时,花卉的价值也不是稳定的。花在欲开未开之际价高,既开以后价格降低,产量之多少,也会影响价格,辛亥革命的前几年,社会动荡,经济衰落,花业也随之萧条,陈霭亭在宣统二年,即公元一九〇七年去世,花局业务一蹶不振,辛亥革命那一年,菊花一盆,卖铜元两枚,尚无人问津,这时候的富春花局,可以说是气息奄奄,朝不保夕。陈霭亭先生去世后,富春花局作为“祖业”由其子陈步云先生继承下来。
    一九一二年,扬州商会会长周谷人的父亲周颖孝很欣赏富春花局的地方清静,但因在教坊的茶馆里吃茶,很不清洁,故怂恿陈步云先生在花局辟几间房屋,设一茶室。当时,花局的房子空着,花匠闲着,条件是有的,就是需要一些开办费,乃由周颖孝先生出面,邀约知己数人,共聚“盛举”,当时有包梦花(秀才,民立学校教员)、陆禹贻(文兴昌金店老板)、蒋九峰(县政府“总书”)等六、七人,每人预付茶资五、六元,总计不足四十元,作为开办费用,这就是富春茶社的原始资本。
    茶社开办费有了着落,花局分出二间房子,作为起座;闲着的花匠做招待员;茶社应用的桌、凳以及茶壶、水吊子等设备,均向“通灵泉”茶馆租用,每天付给租金四百文,约合小洋四角,茶社就这样因陋就简择吉开张了。开始时,名为“藏春坞茶社”,周颖孝和他的那一班好友,几乎每天必到,周每天乘轿子来,乘轿子去,颇为引人注目。隔了两个月,茶社改名“借园俱乐部”,再数月,始定名为“富春茶社”。
    这一年,富春茶社的业务单纯,仅卖清茶,谈不上有多大盈利,但是达到了“以社养局”的目的,因茶社之开设,使花局得以维持下来,茶社的顾客,多半是士伸和政商学界的上层人士,他们到富春来,品茗赏花,清淡以消永日,或则吟唱对弈,以作消遣。
    一九二〇年左右,陈步云先生在东关街购地十亩,育花拿到茶社来卖,尤其自产珠兰甚多。“购进十亩”后,以花卉发展更为茂盛,东关十亩地后来成为富春的花园(即现在的花局里和富春花园茶社),也就是富春花卉种植园的所在地。
 
 
 
(文/周建强)
 
 
 
作者: admin   发布时间:2012/12/6   浏览次数:2509